当前位置:首页 > 神兵玄奇 > 正文

黄玉郎神兵玄奇1_黄玉郎神兵玄奇小说免费阅读

  

  《名家谈三毛》讲座现场。邢华芳摄

  

黄玉郎神兵玄奇1_黄玉郎神兵玄奇小说免费阅读  第1张

  黄玉郎(左)、张建亚(中)、欧阳应霁(右)在回忆童年时的“三毛”。(邢华芳 摄)

黄玉郎神兵玄奇1_黄玉郎神兵玄奇小说免费阅读  第2张

  

  邢华芳摄。

  (文/蔡有婵)身形瘦小、衣着破烂、光亮的头上仅有三根头发、生活于艰苦环境的小男孩,这就是陪伴着不少人成长的漫画人物“三毛”形象。而对于导演张建亚、香港漫画之父黄玉郎和跨媒体创作人欧阳应霁来说,“三毛”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童年回忆。 7月16日,这三位艺术创作家在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***战争胜利70周年,“三毛”诞生80周年而举行的《名家谈三毛》讲座里,就“三毛与我们一同成长”话题畅谈“三毛之父”张乐平、“三毛”漫画与他们的故事。 导演:创作德惠于张乐平1992年版电影《三毛从军记》是张建亚的成名作。上世纪90年代初,刚毕业的张建亚决定将童年的回忆——“三毛”搬上荧幕。当时,他向年迈的张乐平展示改编过的剧本,希望其能同意拍摄《三毛从军记》。尽管此前已有多部关于“三毛”的影视作品,张乐平仍流露出不舍得。“他好像要卖掉孩子一样,对拍摄事宜一直犹豫不决。”张建亚只好亮出最后的“杀手锏”——他所在的片厂厂长是张乐平的表弟。得到张乐平的同意后,张建亚将所有精力都投入了电影的创作,也对拍摄提出了颇高的要求。为了做得更好,张建亚常与张乐平商量剧本的改编。有一次,张建亚把三毛的一句骂人台词改成“他妈的”,张乐平得知后便发出了“**”,因为三毛是上海人,骂人时只会用当地方言。尽管此事过去已久,张建亚仍印象深刻,有时还会梦见与张乐平商量剧本的情景。然而,要将一部漫画转变为电影并不容易。待拍摄样片出来后,张建亚发现电影总体效果不及单个片段好,比不上以往的黑白版本。他只好以碎片化形式进行剪切,以求保留片段的精彩。尽管《三毛从军记》获得了多个奖项,他并没有感到很满意,认为这是一部令人压抑的电影,然而《三毛从军记》到现在还能出现于电视上,是因为“三毛”的形象征服了观众。“我的创作完全德惠于张乐平先生。”张建亚说,如果未来有机会,他不会再拍“三毛”了,他想拍一部《张乐平传》。 漫画家:三毛是启蒙之作“三毛”的影响不仅存在于影视界,对于漫画家黄玉郎和欧阳应霁来说,童年回忆里的“三毛”,是他们漫画创作道路上的启蒙之作。回忆起第一次阅读“三毛”的时候,年幼的黄玉郎便觉得它与一般的儿童漫画不同。虽然他当时没有马上看懂其中反映的社会现象,但却觉得越看越有味道,而“三毛”的坚强和善良也给生活艰苦的黄玉郎带来安慰和鼓励。在同年代成长的欧阳应霁也有类似的经历,第一次读“三毛”时,他因为“三毛”的艰苦故事而落泪。现在已经成为漫画家的两人回看“三毛”,认为其中的抗战故事丰富了他们对历史的了解,而“三毛”的创作手法更是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之路,起到了启蒙作用。欧阳应霁认为,不配或少配文字,以图像形式表达思想的创作手法是精准的漫画语言,也是漫画创作的最高境界。小时候的黄玉郎也曾模仿过这种创作方式。虽然后来改风格创作功夫漫画,但他对这种方式的喜爱丝毫未减。“在漫画界,张乐平前辈是值得尊敬、学习的老师。”黄玉郎说。 这些艺术家与三毛同成长,对他们而言,三毛不只是童年记忆,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迹。

发表评论